莆田一男子借情人手机玩 偷偷转走3万多元
圖為遭園區公司老闆「無條件釋放」的阿輝(化名)9月18日在西港客運站準備搭車到金邊搭機返台。
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展開第3任期,市場反應負面,阿里巴巴、京東等在美掛牌的中概股不支倒地,跌幅都達雙位數。但過去一年,中國受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糾纏,強力封控擾亂生產活動。
阿里巴巴ADR大跌12.5%,京東與拼多多ADR跌幅分別達13%、24.6%。他們寫道:「儘管(20大)在政策面並無新消息宣布,但外界視為對振興措施較友善及改革派的政治局常委都下台,由習近平的盟友取代。美國第3季GDP數據預定27日公布,有望顯示經濟擺脫連兩季萎縮格局。本週財報季重頭戲包括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com)及Google母公司Alphabet等科技巨擘,和波音(Boeing)、可口可樂(Coca-Cola)等具景氣指標作用的績優股。觀察家認為,市場走勢反映投資人對習近平人馬突破經濟困境缺乏信心。
百度ADR跌幅和阿里巴巴差不多。港股恆生指數24日跌逾千點,跌幅6.36%,創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成為在美掛牌中概股大跌的前兆。此外,假如丈夫只是要確認妻子是否有外遇,其實可以在客廳裝設就能知情,但丈夫不僅是在客廳裝設針孔,甚至連臥室都裝設,而臥室屬於個人較為隱密的空間環境,就算是夫妻,其實也都應該保有各自的隱私權,不會因為是夫妻而變得毫無限制,因此丈夫的行為才會遭到法院判決是侵害隱私權,需要賠償妻子。
生活法律沙龍 延伸閱讀 我們都很在意隱私,但「隱私權」是基本權利嗎? 「隱私」這個詞彙你不陌生,但你知道怎樣才算「侵害他人隱私」嗎? 當你看到落落長的隱私權政策點下「OK」時,你知道自己同意了些什麼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情況,就是利用電磁紀錄來竊錄他人的非公開活動。此外,假如丈夫只是要確認妻子是否有外遇,其實可以在客廳裝設就能知情,但丈夫不僅是在客廳裝設針孔,甚至連臥室都裝設,而臥室屬於個人較為隱密的空間環境,就算是夫妻,其實也都應該保有各自的隱私權,不會因為是夫妻而變得毫無限制,因此丈夫的行為才會遭到法院判決是侵害隱私權,需要賠償妻子。
非公開的隱私活動如何定義? 前述文章不斷提到「隱私」和「非公開的活動」,那有哪些情況算是非公開的隱私活動呢? 非公開活動指的是主觀上具有不想公開,或是沒有意願讓人知道的活動,客觀上也有採取適當的措施,或是以環境來確保活動的隱密性。例如去旅館過夜、去KTV唱歌、或是在私人的住宅更衣洗澡等等,都算是非公開的活動。
有位人夫經過朋友轉述,認為自己的妻子有外遇,因此他便未經妻子同意在家中裝針孔攝影機,不只在客廳有安裝,甚至連臥室也都偷偷裝上攝影機,結果這些攝影機還真的錄到妻子帶著小王返家發生性行為的畫面,人夫藉由這些證據成功提告侵害配偶權,讓妻子與小王連帶賠償自己50萬元。生活法律沙龍 延伸閱讀 我們都很在意隱私,但「隱私權」是基本權利嗎? 「隱私」這個詞彙你不陌生,但你知道怎樣才算「侵害他人隱私」嗎? 當你看到落落長的隱私權政策點下「OK」時,你知道自己同意了些什麼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在實際的判決當中,不只是裝設針孔偷拍會有妨害秘密,侵害隱私權的情況產生,去窺視、竊聽別人的非公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也都會有觸犯妨害秘密的問題。夫妻儘管是一同居住生活,關係親密,但各自也都應該要保有隱私空間,彼此都不應該去隨意侵害,假如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無謂的猜疑就去任意侵害另一半的隱私權,這不只會讓兩人的感情生變,婚姻恐怕也會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綜合上述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不只一般人之間做出這種侵害隱私的行為會有犯罪以及賠償的可能性,就連最為親密的夫妻也是一樣。然而妻子也不甘示弱反攻,認為丈夫未經自己同意,在自己私密的臥室空間內裝設難以察覺的針孔,這行為嚴重侵害自己的隱私權,結果也成功或法院判賠50萬元,雙方就此扯平在全世界超過2000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人類基因體計畫於2003年宣告完成,研究團隊發布的人類基因體序列相當精確,獨立驗證下的錯誤率約為十萬分之一,而且涵蓋超過92%的人類基因體區域,這份人類基因體序列從此成為基因體研究的基石。
雖然每個人的基因體序列存在些許差異,但大體上人與人之間的基因體相似程度高達99.9%,於是在完成第一個人類基因體之後,科學家便可以透過序列比對(sequence alignment)的處理方式分析基因檢體,大幅提高分析的效率。端粒和中節的區域比一般的染色體區域有更緊密的纏繞結構,而且其中的DNA序列重複程度非常高。
科學家發現一組代碼為CHM13(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13)的特別細胞株可以協助解決這個難題,這個細胞株在精卵結合時發生異常,最終的細胞只包含精子DNA。人類的基因體由23對染色體組成,總共有超過30億個DNA鹼基對(base pair)。
但即使是當時最先進的DNA定序方法⸺獲得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殊榮的桑格定序法(Sanger sequencing),一次也只能解讀500~1000個鹼基對,因此科學家需要組裝(assemble)這些短的DNA序列,才能解碼人類基因體。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真核生物的染色體由DNA和組蛋白(histone)組成,DNA通常會纏繞在組蛋白上形成較緊密的結構。儘管完整基因體將帶來生物醫學全新的可能性,但此序列仍不能代表全人類。人類泛基因體聯盟正開發自動化組裝基因體的技術,希望能夠正確解析雙套的基因體,並應用於各族裔的參與者。端粒到端粒聯盟利用CHM13和新世代定序技術,於去(2021)年發表第一個完整人類基因體序列。這些進步帶來大量基礎科學的突破,也幫助科學家開發先進的藥物與療法,更開啟了新興的產業,如基因檢測(genetic testing)和基因編輯(gene editing)。
利用序列比對,我們可以分析其他不屬於「人類基因體計畫」的人類基因檢體,了解個體、族群之間的差異,更深入地分析基因變異和各種生物性狀的關連,也可以更詳細地探索疾病機制。這是一件極度複雜的任務,像是組裝一幅300萬片的拼圖,而且沒有人知道拼圖的全貌。
在2018年,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生物資訊學家菲力佩(Adam Phillippy) 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聖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遺傳學者米嘉(Karen Miga)成立「端粒到端粒聯盟」(T2T Consortium),他們利用CHM13細胞株和新世代的定序技術,挑戰組裝第一個真正完整的人體基因體。該計畫於2003年宣告完成,當年研究團隊完成92%的人類基因體序列,也成為現今基因體研究的基石。
基因體是生物中所有遺傳訊息的組合,以人類來說,基因體中的遺傳密碼以染色體(chromosome)中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序列儲存,這些DNA 序列可以轉錄(transcribe)成核糖核酸(RNA),再進一步轉譯(translate)成蛋白質,決定生物的各式樣貌。中節是染色體中的特定區域,在細胞分裂時連結二分體。
但如果已經知道拼圖完成後的樣子,我們便可以讓電腦去比對小片的拼圖與完成圖,從中找到小碎片的正確位置,再加上科學家設計的演算法,可以相當快速而且精準地完成這項任務。這些區域就好像看不見的黑暗物質一樣,如今科學家們終於可以一探究竟,探索它們對人體是否具有重大的意義。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科學家蘇爾蒂(Urvashi Surti)在1981 ~ 2000年間收集了一系列這類型的細胞株進行研究,發現他雖然無法發育成一個健康的個體,但從基因體學的角度來看CHM13和一般健康人的基因體沒有明顯差異。就像是拼拼圖時,如果使用比較大塊的拼圖碎片,完成拼圖的難度就降低許多。
端粒在染色體的兩端,已知與老化、疾病相關。不過仍有另一個困難,由於健康人類的基因體是雙倍體(diploid),因此在組裝複雜區域的基因體時,兩套染色體(一套來自爸爸、一套來自媽媽)之間的細微差異,常常造成分析上的困難。
新世代的DNA定序方法在近年已逐漸成熟,例如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的技術可以解析長達百萬鹼基對的DNA序列,因此可具備良好的正確性。最後一塊拼圖 在第一個人類基因體發布之後的20年間,基因體學有了飛躍性的進步,DNA定序的價格大幅降低,許多大型的資料庫如「千人基因體計畫」(1000 Genomes Project)、「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更搜集超過數十萬人的基因資料。
文:陳乃群(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在「端粒到端粒聯盟」的計畫協助產生T2T-CHM13和舊版人類基因體的對映關係,讓新舊版的分析資料可以更好地整合) Take Home Message 1988年發起的人類基因體計畫,目標為完成人類基因體序列的解碼。人類基因體有8%的區域在當時仍無法完全解碼,包含端粒、中節、核糖體陣列。
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的定序技術則達到更高的精準性,解析長達兩萬個鹼基對的序列。這些新的技術提供良好的材料——更長的基因片段,讓科學家有機會解碼人類基因體中最困難的區域。科學家分析不同DNA碎片之間的相同區域做為組裝的證據,挑戰著這項艱鉅的任務,例如一塊碎片尾端的序列與另一塊碎片的首端序列相同時,就可以將兩個碎片結合起來,變成更長的碎片人類的基因體由23對染色體組成,總共有超過30億個DNA鹼基對(base pair)。
在全世界超過2000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人類基因體計畫於2003年宣告完成,研究團隊發布的人類基因體序列相當精確,獨立驗證下的錯誤率約為十萬分之一,而且涵蓋超過92%的人類基因體區域,這份人類基因體序列從此成為基因體研究的基石。但如果已經知道拼圖完成後的樣子,我們便可以讓電腦去比對小片的拼圖與完成圖,從中找到小碎片的正確位置,再加上科學家設計的演算法,可以相當快速而且精準地完成這項任務。
科學家發現一組代碼為CHM13(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13)的特別細胞株可以協助解決這個難題,這個細胞株在精卵結合時發生異常,最終的細胞只包含精子DNA。最後一塊拼圖 在第一個人類基因體發布之後的20年間,基因體學有了飛躍性的進步,DNA定序的價格大幅降低,許多大型的資料庫如「千人基因體計畫」(1000 Genomes Project)、「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更搜集超過數十萬人的基因資料。
端粒到端粒聯盟利用CHM13和新世代定序技術,於去(2021)年發表第一個完整人類基因體序列。不過仍有另一個困難,由於健康人類的基因體是雙倍體(diploid),因此在組裝複雜區域的基因體時,兩套染色體(一套來自爸爸、一套來自媽媽)之間的細微差異,常常造成分析上的困難。